15篇
在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阅读《马说》,完成1—6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虽有千里之能”中“之”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策直不以其道 B.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横线词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那么该怎样对待千里马呢?请选用文中词语回答。
6.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同“现”,显现 (3)驱使 (4)尤、尚且
2.B
3.B
4.尚且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通其意
6.愿望封建统治者能识别人才、任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被埋没。
2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共18分」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丙]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答谢中书书》
C、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食之不能尽其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甲]文中所写的“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3分)
阅读答案:
9、D【解析】文章中没有连续、频繁的变换韵脚,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10、B【解析】A第一个为“成为”,第二个为“雕刻「成」”B都是“颜色”的意思C第一个为“因此,所以”,第二个为“旧的,学过的(知识)”D第一个同“饲”,喂;第二个为名词“食物”
11、(1)海水运动
(2)盘旋飞翔
(3)有时
(4)怎么
12、(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13、“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14、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3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 sì sì 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4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重点语句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课文内容理解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开放性试题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5
文言文阅读。(10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是马也( )
(3)执策而临之( ) (4)策之不以其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上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2分)
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 通“饲”,喂养(2)这(3)靠近(面对)(4)鞭打(驱使)
小题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有一样的才能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呢?
小题1: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小题1: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类中“意象”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即可。
卖木雕的少年文章阅读
小题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6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2题。(共17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8、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5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4)使遂蚤得处囊中( )(5)胜不敢复相士。(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0、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1、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12、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______________ ,方显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_____ ,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8、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9、(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0、 C
11、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12、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餐饮运营述职报告怎么写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C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8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7—21题。(共13分)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选自《毛遂自荐》
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7、解释下列加点字或短语(2分)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4)使遂蚤得处囊中(5)胜不敢复相士。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9、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0、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3分)
21、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2分)
有,方显;无,岂有。
参考答案:
17、受屈辱,通“饲”喂养,驱使,通“早”,鉴选人才
18、(2)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19、C
电气设计实习报告
20、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于危难之中。应该像《陋室铭》中刘禹锡那样安贫乐道、志趣高雅……
21、有伯乐(慧眼),方显千里之能;无勇气(自荐),岂有自荐(历史)佳话。
9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10
文言文阅读。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喂,现在写作“饲”(2)吃完
小题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1:(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他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从自身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两个方面作答。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
B.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C.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子
2.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广起,夺而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以君之力
C.策之不以其道 成,将以攻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参考答案:
1.D
2.B
3.D
12
阅读《马说》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________通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通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文中的词。
或: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
等: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食通饲,喂养;②见通现,表现
2.C
3.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5.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6.有时(或许)通饲喂养等同(或-样)
7.而且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不可能,又怎么能奢求它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 策之不以其道
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小题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 通“饲”,喂养 ② 鞭打 ③ 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小题1】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小题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体会即可。
《马说》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
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愈 唐
2.B
3.(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马说》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找出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3)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见通现,显露。
(2)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3)邪通耶,吗。
2.(1)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
(2)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3)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意对即可)
3.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